第二论,成长的路径
对上一讲的内容做个总结,儒家子学所讲的“格物致知”是一种方法,从人性还原法开始,可以分三个步骤。
第一步是忠,忠又叫诚明,就是诚实的看清自己的内心,那些人性中最朴素的需求和愿望,从想要什么、不想要什么,到想被怎样对待、不想被怎样对待。
第二步是恕,推己及人,将每个人都当成与自己同样的个体,换位思考,推导出对自己的要求,进而延伸为普遍的行为规范。
第三步是中庸,是对上述两条原则得出的结论进行再检验,根据实际情况评判其合理性与实用性、普遍性,最后得到三个层次的行为规范。
这就是我们得到认识并检验认识的过程与方法,称为“格物致知”。
需要强调的是,上述的人性还原法,其得到的认知范畴,仅限于“人与人”,讲人应该如何与人打交道。
所以它是儒学,不是物理也不是化学。
所有认识都是用来指导行为的,那么认知如何指导行为,并且在实践中指出一条明确的成长路线,就是第二论的内容。
在讲成长路径之前,我们需要讨论几个问题,也是前面第一讲中埋下的伏笔。
第一个问题,孔子与笛卡尔
笛卡尔运用的意识还原法,与孔子运用的人性还原法,有什么不同?主要就是针对的问题不同,笛卡尔要解决的问题是“人与神”,而孔子要解决的问题是“人与人”。
笛卡尔所处的历史年代背景,解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