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人的笔锋,化作舆论的洪流,将江载推向了储君之位的风口浪尖,一时间,朝堂之上,竟然有四分之一的朝臣皆为其声援。
但与此同时,另一种声音也不容忽视。
有人力荐江鸿飞的庶长子江修为储君,声称他勤政节俭,多年监国,经验丰富,且无差错,是打破常规、立为储君的理想人选。
不少大臣都认为,江修不仅拥有治理国家的实际能力,更能在复杂多变的时局中稳住大局,引领大元帝国走向更加稳固的未来。
这场关于储君的争论,实则也是对大元帝国未来走向的深刻探讨。
一方面,是遵循古训、注重血脉纯正的保守派;
另一方面,则是强调能力与实践经验的革新派。
两派各执一词,吵得不可开交。
由此也不难看出来,立储君一事,已经到了不可不为之时。
甚至说,大元帝国的一众大臣在“逼宫”也不为过。
可面对这样的局面,江鸿飞却只是淡然抬手,指向高悬的“正大光明”匾额,声音沉稳而有力:“朕已选定储君,其名隐于这匾额之后。若朕不测,尔等可依此遗诏行事。”
江鸿飞此言一出,满朝文武皆愕然失色!
有些大臣本欲借“时局所迫,立储为安”之名,对江鸿飞施压。
他们之所以敢于如此,并非出于无畏或狂妄,而是深谙“国不可一日无君,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