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出面;大的战役三晋联手,往往得到实惠的都是魏国、韩国,赵国总是占不到便宜。赵国人郁闷的给魏国人打了几十年长工,终于不干了。
赵烈侯在位时期,利用公仲连实行变法,国力为之一振。这时候的赵国也正处于国力上升阶段,对魏国便有所不满,羽翼渐丰后,甚至不惜与魏人剑拔弩张。公元前386年,赵敬侯将都城迁往战略要地——邯郸,标志着赵国也要参与中原争霸。
魏国人意识到了赵国人对魏国外交态度上的转变。可魏武侯没有父亲的大度,或者干脆说没有父亲那样的高瞻远瞩。魏武侯心想既然赵国要翻脸,他就奉陪到底。没想过舍弃自己一部分利益去争取赵国再度成为坚定的盟友。他更没有想过赵国背叛后,三晋就要窝里斗了。
他想到的是什么时候从赵国人手上再赚一把。终于他瞅着了个机会。公元前386年,也就是赵敬侯迁都邯郸的同时。公子朝不满,率领亲兵,欲与赵成侯血拼,争夺君位。魏武侯派遣军队协助公子朝为乱,直接攻打赵都邯郸。最终赵胜战败,魏武侯的阴谋没能得逞。更让魏武侯没有想到的是:这是魏国与赵国关系破裂的起点。
三晋联盟走到了尽头。赵国人终于忍无可忍了,决定走出魏国的阴影,他们要自行发展。当魏国想再次发动大规模的扩张战争时,总担心赵国会乘虚而入,后来的事实证明这是魏武侯外交策略中的最大败笔。
公元前380年,中山桓公经过20余年的励精图治,积蓄力量,带领着原来的故国臣民重新复兴了中山国,定都灵寿(今河北平山三汲附近)。
这虽然对赵国构成了威胁,却也直接削弱了魏国对赵国的控制力。魏赵火并已是时间问题。
四面树敌
魏武侯的战略眼光没有父亲那么清晰,最大的表现莫过于战略上的盲目。魏文侯所体现的是总揽全局指挥若定,而魏武侯能做到的仅仅是独当一面,远不如父亲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雄才大略。
在战国初期,魏武侯犯下了不少战略性错误,不仅仅是错误的放弃赵国的同盟可能性。秦国:秦国是魏国的宿敌,在魏氏家族还在晋国的怀抱中孕育时,由于封地与秦国接壤,双方就经常大打出手。
最有名的当属发生在公元前594年的辅氏之战,当时的令狐文子魏颗打败秦军,生俘秦将杜回。此后秦魏两家多次交手,一直延续到春秋后期。魏文侯成为晋国执政时,魏氏如同吃了兴奋剂,实力急剧膨胀,三晋屡次攻打秦国。
特别是名将吴起上任后,秦国人吃尽了苦头。然而魏武侯即位后,对吴起逐渐冷淡,在田文、公叔痤等人的排挤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