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起恐为所图,另谋高就,投奔楚悼王,秦国人终于有了一些喘气的机会。
秦国在秦惠公死后,幼子昌继位,赵昌之母(史称小主夫人)监国,与秦国贵族矛盾重重,国家动荡不安。这让魏武侯想起了投奔自己门下的秦国公子师隰(一名连)。师隰本是秦灵公太子。秦灵公死后,叔叔悼子乘公子连年幼,夺位自立,是为秦简公。
按说师隰本该是秦国名正言顺的国主。魏武侯会见师隰,提出帮助他回国,坐上秦君的宝座。这样魏国便在秦国树立亲魏势力,对魏武侯争衡天下可以减轻不少压力。然而睿智的师隰不会看不出魏武侯的用意,婉言拒绝了武侯的好意。
师隰颇有大志,绝不甘心作魏国人的傀儡,况秦、魏还是世仇。终于前385年,师隰潜入秦国,秦国贵族发动政变,废秦出公,迎立师隰为君,是为秦献公。秦献公即位后,没有丝毫意愿要报答魏国人的收容之恩,反而学习魏国人,将魏国的政治体制用于建设秦国。
短短的几年间,秦国摆脱了被魏国人穷追猛打的尴尬窘境,潜心质变。一股封建改革的热潮正在关中大地散播。楚国:楚国在春秋时代就与晋国势同水火。在六卿治晋的漫长岁月里,晋国的六卿们为了生存,不断地改革,开发郡县制度。
等到三家灭智氏后,三晋求同存异,很快就将战火从国内烧到国外。这时,人们才发现饱受内乱之祸的楚国已经落后了。当三晋将扩张的矛头对准楚国时,楚国输得一败涂地。在魏文侯的领导下,三晋多次攻入淮泗流域,占据了楚国北方的大片土地,甚至连向三晋求和,都必须找秦国、齐国等国家出面从中调和。
这真是时过境迁,没想到,曾经能与晋国争霸的强国如今是这么不堪一击。楚悼王意识到自己的落后,期望着能得到贤人的辅佐,却难以觅得。这时候,魏武侯把吴起介绍给了楚悼王。楚王得到了吴起,立刻以国政委托于吴起,恐吴起号令不行,直接封吴起为令尹(楚国的令尹相当于晋国的正卿,是集军政大权于一身)。
吴起得到了楚悼王国士一样的礼遇,全心全意的为楚国改良国策、开疆拓土。如此一来此消彼长,魏国与楚国间的距离拉近了。齐国:齐国的末代国君齐康公是权臣陈和所立,只是田(陈)氏家族在齐国获得利益的辅助工具而存在。
陈和看着时机逐渐成熟了,便想像三晋一样,照葫芦画瓢。可田(陈)氏毕竟不及魏氏、赵氏煊赫,去周王室讨封不一定就能成功。陈和于是派人向魏武侯送礼,说好话,请求魏武侯帮忙处理齐国君权问题。魏武侯心想:如果帮陈和讨封,田(陈)和必然亲于魏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6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