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烈侯对魏文侯对赵国的压迫很不满。但由于此时魏国十分强大,魏文侯又巧言令色,打着三晋联合发展的旗号,赵烈侯还没有与魏国决裂的勇气。
魏文侯的三晋联合实际上是以魏国为中心,拉拢韩国,借着联合发展削弱赵国。赵国虽然也可以得到一些好处,但付出的代价很大。魏文侯的巧取豪夺与当年赵襄子的手法一般无二。
魏文侯打着驱逐齐国在卫势力的名义,将齐、赵一直争夺的漳水南岸地划入魏国的势力范围,赵国在漳南经营多年的辛苦白费了。魏文侯顶在漳水向南最突出的部位设立了邺县(今河北磁县东南邺镇)。
邺县的设立使赵国南进中原的战略构想遭到了迎头一击。赵都中牟的前方是朝歌,东方是汤阴,都是魏国的重要军事据点。中牟的西方是太行山,无发展的空间。邺设在中牟的身后,使本来就突入卫地的中牟显得更加突出,更加孤立,十分危险,根本不适合作为国都。
邺顶在了赵国南进中原的战略基地邯郸的正南方,迎头拦住了邯郸的南进去路。[1]折叠编辑本段人物故事西门豹治邺城邺是抑制赵国南进中原与魏国争利的战略据点,必须要任用一位能独当一面的大臣,才能担当这个重任。
魏文侯选择了名声赫赫的西门豹。漳水经常泛滥涌向邺地,邺地的百姓深受水灾之苦。当地的三老、廷掾借为河伯娶妇平息水患为名从百姓身上每年都搜刮大量的钱财。百姓中有好女子的人家为了逃避被选中为河伯妇的厄运,纷纷逃往外地,人口流失严重。
西门豹入邺后,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巧妙地制服了当地的三老和廷掾,废除了为河伯娶亲的陋习,止住了百姓的流失,为百姓节省了每年为河伯娶妇付出的大量赋税。西门豹为了解决漳水泛滥和邺地盐碱化严重的问题,在漳水南岸开凿了十二条水渠。
这十二条水渠很好地完成了泄洪任务,消除了漳水泛滥对邺地的危害。西门豹从这十二条水渠引漳水灌溉邺地,反复冲刷,改善了邺地的耕地质量。西门豹的治漳成功,使从前以多水患、田地贫闻名的邺地变成了着名的良田。
邺地的经济开始复苏,原来逃走的百姓又回来了。邺地处于赵、魏之间,离卫、齐很近,西门豹利用邺地的这个地理优势,鼓励百姓从事商业,获利颇丰。邺地的百姓对西门豹都很感激,十分拥护魏国的统治。
邺地在西门豹的治理下,成为魏国巩固的制赵战略基地,处于魏国中央政府的控制下。赵国对邺曾经采取过多次的进攻,但是却无法巩固地占领,魏军在邺地百姓的支持下很快就能赶走赵军,夺回邺地。赵国由于无法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