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秸秆上贴满荧光标记点。每处血迹旁都插上标有编号的金属牌,像插在战场上的微型墓碑。他对着笔记本电脑快速敲击,输入血迹高度、角度和面积参数,“主喷溅区在尸体右后侧,角度75度,符合凶手高举凶器下劈的动作轨迹。”突然,他放大三维模型中的某根秸秆,“但这里有问题——第17号标记点的血迹呈雾状扩散,说明凶器在挥动时带起了软组织。”
陆川俯身查看那根秸秆,暗红血迹中混着细小的肉沫。“凶手用的是砍劈类凶器,而且刃口不锋利。”他用物证刀刮取组织样本,“可能是生锈的镰刀或斧头。”这时,玉米叶的沙沙声中传来金属碰撞声,杨林在死者臀下摸出半枚扭曲的钮扣,树脂材质表面印着模糊的帆船图案。“像是工装制服上的。”他将纽扣放在体式显微镜下,20倍放大画面里,细密的划痕呈不规则分布,“硬物刮擦形成,也许是搏斗时扯掉的。”
勘查灯的光晕里,杨森蹲在拖痕中断处。他用静电吸附器轻轻按压泥土,透明胶带上立即吸附起黑色碎屑。“沥青颗粒。”他对着强光观察,“和附近县道修补路面用的材料一致。”突然,吸附器边缘粘起半枚残缺的鞋印,虽然只有后跟部分,但菱形防滑纹路清晰可见。“43码左右,橡胶材质。”他快速拍下多角度照片,“这种纹路在本地市场上很少见。”
暮色四合时,杨林开始拍摄现场鞋印。他先在鞋印周围撒上指纹粉,侧光照射下,灰褐色的泥土表面逐渐浮现出深浅不一的纹路。当比例尺和方向标摆放到位后,他分别从正上方、45度角、90度角拍摄三组照片,每张照片都精确控制曝光补偿和白平衡。“注意鞋跟处的磨损。”他指着显示屏,“内侧磨损严重,说明此人走路时习惯脚掌内旋。”
杨森则专注于尸体随身物品检查。死者口袋里除了半包受潮的香烟和打火机,再无其他。但在牛仔裤后袋夹层,他发现一张揉成团的彩票,开奖日期是三周前。“也许能通过彩票销售点查到身份。”他小心展开彩票,突然注意到边缘的油渍,“食品油渍,可能是炸鸡或油条。”
当最后一组物证被贴上标签收入密封箱时,玉米地已完全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