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足够聪明,这几天亲检查对户部帐目,发现国库存银增长过快。遇到问题后他立刻就想起武安国当年的建议,联系武安国于北平的财神之名,下旨把他给宣了来。现在看到这问题一下子把武安国难住了,知道自己所料没错,即使大明朝现在还没出现物价飞涨情况,以后肯定要面对这个棘手问题。当即招太监给武安国端来一碗参汤,命他边喝边慢慢想,然后低声提醒道:“下午朕问费震,他建议朕把国库的银子封起来一部分,裁撤工部开销,说这样朝廷花出去的钱少了,百姓手中的钱也会少。可是朕琢磨着,这也不是个长久之计,朕总不能天天让人盖库藏银吧,百姓手里的银子朕也不能强逼着他们不花啊”!
史书上记载某个朝代的明君在位,总喜欢说其公库中穿铜钱的绳子都烂掉。朱元璋在国库入不敷出时曾非常羡慕这些有钱的帝王,现在才明白那满库的钱财是怎么一回事。开国之初,蒙古人卷了天下的银子北逃,整个大明穷的叮当响,不得以他下令发行宝钞,禁用金银交易。过分贬值的宝钞遭到朝野很多人诟病,小商小贩干脆采用联合抵制方式阻挠宝钞的流通,民间关于宝钞一日一价的讥讽之声也没少传入他的耳朵。为此,朱元璋在洪武九年曾向百姓妥协,把宝钞面值改为按现银的两数计算,上印“当银某两”,还曾把乱发钞票的大臣抄家以平民愤。这几年国库充实了,他下旨民间可以钞银兼使,命户部分批用现银收回大量宝钞销毁,勉强给宝钞找回了发行当初的价值,维持了朝廷的脸面。经历这样一折腾,朱元璋对金、银、制钱、宝钞之间的关系多少有点模糊的认识,所以才能凭直觉意识到货币贬值。也亏了他指使户部这么一折腾,大明朝经济才没被北平新政和海洋贸易冲击崩溃。大量宝钞的回收与销毁,无形中起到了稳定币值作用。
武安国去年在北平折腾粮食和股票时发现大明朝现在的银子购买力已经大不如前,也对货币贬值问题有所关注。当时他绞尽脑汁回忆上学时学到的那点儿可怜的金融知识,和高德勇等人互相提醒研究了几天,才醒悟到货币流通总量与市面上可供消费商品总量之间的可能存在某种直接的联系。如果市面上银子多了而货物总量没跟上去,银子自然就跌价。反观只能由国家铸造的铜钱,因为其面额固定,看上去倒比白银稳定。可买大宗货物的商家哪个肯拉一车沉甸甸面值一文的铜子去交易。
书房里的烛光跳动,不时爆出一个烛花,提示着时间流逝。冥思苦想了一个多时辰,摆在朱元璋书案上待批奏折被老王太监换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