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几次,武安国心里才对解决眼前问题的方法有了些眉目,额头上冷汗也随着渗了出来。心道:好险,若不是朱元璋爱面子动用国库大肆回购宝钞,明朝的脆弱金融体系早就毁于自己之手。经历去年灾荒和北平股市崩盘教训,武安国心里已经明白自己那个时代的很多先进东西根本不能与这个社会基础相适应,特别是社会和经济方面,自己好心设立的制度,执行起来往往适得其反。倒是经郭璞等人篡改走了形的东西,基本上维护了自己的本意。回京城后在刘凌的指导下仔细学习明朝的各项典章制度,发现一些被后世学者抨击的东西,放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有着难以比拟的合理于严密,稍微动一动都要牵扯很多问题。所以现在武安国轻易不敢提建议,特别是这种从上层向下执行的建议。这种不顾不问的态度正好符合了朱元璋除了皇帝需要不想让其多管闲事的要求,也正是因为这种缘由,在朱元璋眼中,武安国才一点点变红,逐渐发紫。
抿了口参汤润了润嗓子,武安国低声启奏:“万岁,臣以为,此事需从长计议。我朝十二年攻破高丽,收得大量赔款。十四年光复云南,民间银矿出产大增,后又得迭罗,日本等国陪偿,所以才造成今日银两积压的局面。费大学士所言,治标不治本。国库存银可以不动,但百姓手里有了银子,自然要购买财货。财货增长少而银两增长多,财货自然越来越贵。那些没办法赚钱的小民,日子就越发难过,倘若积弊过久,可能会伤及国本。仓促之际,可暂且以费大人之策应急,长远之策,其一是以国家之力,促进财物增长,让小民也能找到赚钱机会。二是让百姓尽量银子花到虚处。其三是依当初臣所奏,逐步以金代银。此三步缺一不可,但具体实施细节臣也想不清楚,需要回科学院找人商量,或许能找到更好的办法”。
朱元璋从奏折堆里抬起头,静听武安国献策。武安国每说一条,朱元璋的眉头就皱得更紧一些。待听到武安国说具体细节要到科学院找帮手,朱元璋的眉头已经拧成了一个团。以手叩额,无奈的叹道:“朕就是现在下令每个大臣之家都开十个作坊,也未必来得及应对当务之急啊。让银子花到虚处最好,武卿能不能临时替朕献个计策。朕亦准你回科学院找人商讨之议,要人给你调人,要银子给你拨银子”。
“要是蒙古的地像辽东一样可以卖给百姓就好了”,武安国第一反映就是卖地换钱之策,想起给震北军出此建议的李陵,心中一阵黯然。先前在北平遇到问题,总有人帮忙在旁边出主意。现在科学院号称网络天下人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6页 /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