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天下官员集体涨俸禄,其实就是让少府内帑,每年拿出二十万万钱左右,来补贴天下官吏。
对于曾经,年入项只有十万万钱左右的少府内帑而言,这显然是祸国之道。
但对于如今,年收入达到五十万万钱,总储蓄更是超过三百万万钱,外加海量的粟、麦等粮食,物资的少府内帑而言,每年二十万钱?
主爵都尉官营盐,一年都不止赚这么点!
可以说,这二十万万钱,对于如今的汉少府而言,可谓是没有半点压力。
至于这么做有没有必要、刘荣为什么要这么做,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能得到什么好处?
这就不得不提当今刘荣,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了。
众所周知。
自有汉以来,关于汉家储君的舆论,总是能在坊间得到极高关注度。
而这,也使得汉家的每一位储君——甚至每一位曾有机会染指储君之位的宗室,都被天下人放在放大镜下观察,并最终得出了无比紧缺的人物评价。
比如大汉首位太子,太祖刘邦与高后吕雉的独子:孝惠皇帝刘盈,便是坊间一致公认的‘仁弱之君’‘儒天子’‘类扶苏’。
而刘盈的儿子,历史上的前少帝刘恭,则是坊间传闻中的典型莽夫。
太宗皇帝留痕,那自是没的说——在世圣人可不是说着玩儿的。
到了太宗皇帝的储君,也就是先孝景皇帝刘启,坊间评价则变得有趣了起来。
从早先,偏向于‘直击要害’式的精准、简短评价,坊间对储君时期的先孝景皇帝,评价可谓是十分复杂。
什么棋盘侠啊,惹祸精啊,爹见打之类,自然是应有尽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7页 / 共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