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贫民农户子弟,摸不到黄老的门槛、寻不到法家刑名之学的门路,迫不得已,方入‘有教无类’之儒家。”
“如此‘十占七八’,并非儒家之学更优于黄老、法墨,而乃儒家‘有教无类’之说,所得教化之功。”
这番话说完,刘荣面上戏谑之色渐消,神情也不由得有些严肃了起来。
而对刘荣这样一番评判,窦婴也是一句反驳的话都说不出口。
——事实如此,无从辩驳。
正如刘荣所言:民间的文人士子,十个里面有七八个儒生,并不是因为最开始,十个打算从文的孩子当中,有七八个都主动选择了儒家;
而是这十个孩子当中,那至少七八个出身贫苦的穷人家的孩子,除了‘有教无类’的儒家之外,再也没有其他的选择。
治黄老学的贵族老爷们,压根儿看不上这些农民子弟——甚至连踩在门槛上的普通贵族都有些瞧不上,专盯着顶级贵族!
法家虽说门槛也不高,但也并非没有门槛。
虽然不会只盯着顶级贵族,甚至都不强求贵族,但至少也得是有能力供脱产读书人的家庭,才能进法家的眼。
唯独儒家,一手有教无类,主打一个愿意学就愿意教。
单论‘有教无类’这四个字,哪怕再怎么不喜欢儒家,刘荣也愿意为这四个字,而对儒家竖大拇指。
在这公元前,学术垄断才刚形成概念的古华夏,能提出有教无类、平等教育权这一概念,就值得刘荣这个穿越者竖起大拇指。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7页 / 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