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即不够强,也不太弱,介乎于强弱之间的时间节点,尝试通过法家‘扭转乾坤’的能力,来达成自身能力本不足以支撑的远大目标。
具体而言,便是在汉家原本无力和所有宗亲诸侯为敌、与整个关东站在对立面的时间节点,试试看法家能不能起到什么奇效。
最终得出的结果~
怎么说呢……
很难评。
从事后诸葛亮的角度来看,晁错一手《削藩策》,确实发挥出了法家在‘忠君奉上’方面的主观能动性,为汉家扫除尾大不掉的宗亲诸侯格局实力,起到了不可磨灭的积极作用。
但从另外一个方面来讲,先帝最不愿意看到的‘和整个关东站在对立面’的结果,在晁错一纸《削藩策》问世之后,终还是不可避免的出现了。
若是发散思维‘遐想’一番,也不难得出一种未必准确的可能性:就算没有《削藩策》,先帝通过其他方式料理宗亲诸侯,最终结果再差,也不会比吴楚七国之乱差到哪里去。
毕竟当时,整个关东,除了镇守关东门户的梁国,以及北方前线的燕、代之外,整个关东,几乎就找不到又一个忠于长安、忠于宗庙社稷,可以让先帝完全放心的宗藩了。
从这个方面来看,以及刘荣自己从先帝的感官中总结所得:先帝通过晁错进行的这次实验,其实是失败的。
实验的结论恐怕是:在王朝不强不弱的尴尬时间节点,法家能起到的积极作用,和负面作用不相向上。
结合秦的灭亡,所得出的‘越强的政权,用法家效果越差;越弱的政权,用法家效果越好’的结论,便不难发现:法家能起到的积极作用,真的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6页 / 共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