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的放在了李言身上。
李言猜的没错,今日长孙无忌确实有先声夺人的意思。
一方面通过压新君而抢夺话语权,竖立自己的威望,为接下来接手左仆射,主掌朝政做铺垫。同时设了一道陷阱让岑文本钻,只要岑文本按捺不住,想要出头为新君说话。
或者李言经验不丰富,催促岑文本出来制约自己,自然会落入长孙无忌的圈套中,迎来一系列的打击。
事实上,所谓的倭国遣唐使,早就来大唐了,或者说一直都没有断过。不管是突厥入侵倭地之前,还是大唐和突厥达成合作之后,倭人一直都滞留长安,苦苦哀求大唐为其做主。
今天让这人上朝面君,也并不是李言猜测的那样,想真的开启大战,或者用巨额的产银量来诱惑群臣,为接下来自己立功做铺垫。
实际上,长孙无忌此举,一石三鸟。
一来宣告自己的强势回归,吸引群臣依附,壮大实力;二来隐诲的消弱皇帝的权威,来为将来做一个强势首辅打基础;最后就是打击岑文本,把他的威胁消除在萌芽之中。
自从昨日李言在朝中提拔了岑文本,并加上了太子傅的职务。
长孙无忌就知道李言想做什么了,这不但是想让岑文本分自己的权,也是想让江南士族来制约关陇士族,这一招不新鲜,杨坚、杨广、李渊、李世民都是这么干的。
李言这么干,也不出乎意料。
李言不得不这么干,长孙无忌也不得不出面争,不单是为自己,也为了拉拢背后的关陇士族。他要做给这些人看,让他们把自己当做在朝堂维护他们利益的代表。
如此,自己才能获得更大的影响力。
至于,为了区区东瀛银矿,就和突厥这么一个不输大唐的庞然大物开战,除非他疯了,也除非李言疯了,最后朝中世家大族们都疯了,否则就决不会轻启战端。
在大唐所有人的眼中,倭地不足为虑,可北方突厥却不能不重视,右贤王更是个关键核心。
大家一直派人刺杀右贤王是为了什么,不就是为了开战吗?
右贤王一被刺杀,草原群龙无首,诸侯并起,各自为战,大唐只需挑拨离间,锄强扶弱,自然会最大的消弱突厥。等到突厥元气大伤的时候,大唐从西域、关中、辽东三路大军齐出,自能轻易平定。
这是所有大唐有识之士共同得出的,击败突厥的国朝战略!
这些年的和平下来,大唐固然人口、物资等各项财富大量积累。可突厥也不差,搭帮着大唐粮食、药品等关键资源的涌入,突厥的人口也是急聚增长。
若说大唐现在可抽出百万大军北伐,那突厥就可轻易招集两百万军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