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言赶忙把自个儿知道的科举制度都说了出来:“阿母,咱村子里那位老秀才说,这省试的主考官是由官家(皇帝)亲自任命的,省试的试卷要先糊名、誊录,再弥封用印,然后才送给考官评阅……”
“也就是说哪张试卷是哪个考生作答的,主考官一概不知,只能老老实实的按照试卷上的内容来评阅,”鱼儿顿了顿,见刘氏明白了自己的意思后才接着说道:“而且对于第一次评定的成绩也要密封起来,随后进行第二次评阅,最后根据几次的评阅确定出试卷的正式成绩来。”
鱼儿当初了解到北宋的科举制度后,可是大大的佩服了想出这个制度的人一把,至少这样三番两次的糊名密封批阅,已经最大限度的杜绝了误判、误批,考生得知成绩后也就少了核对试题查分这么一个麻烦,毕竟这分数是不同考官反复批阅出来的。
而刘氏听了鱼儿的介绍后仔细的想了一会儿,又提出了一个新的难题:“那万一这一次参加省试的举人、都同你大哥一样是有真材实料的,那又该怎么办?”
鱼儿闻言笑着出言安慰刘氏:“阿母您大可放心、这事儿我早问过老秀才了,老秀才说由于参加礼部省试的举人不断增加,宋太宗以后,礼部省试录取的名额也相应扩大,每次至少要有四百名左右……”
“只要大哥他有真才实学,这四百名里头他一定能占上一份,”鱼儿见刘氏依旧忧心忡忡,便改而冲她撒娇道:“阿母,您怎一直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呢?大哥他可是一点都不比别人差,我们要对他有信心!阿母您先前不是担心大哥连州试都通过不了吗?眼下大哥不是已经顺利通过州试、并到东京参加省试了?”
鱼儿这么一说,刘氏马上重新对杨大郎有了信心,重重的点头说道:“阿妹你说的对,我们家大郎是有真本事的举人!一定能顺利通过省试、接着参加殿试!”
事实证明鱼儿并不是盲目的相信杨大郎的,不久之后、杨大郎便从东京捎来了好消息,说他凭借着多年来的苦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