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顺顺利利的通过了省试,很快就要参加由官家亲自主持的殿试了。
鱼儿一家接到这个消息后自是十分欣喜、整个院子里也都喜气洋洋,刘氏见杨大郎果然如鱼儿所说的那般顺利通过了省试、心里也对他更加有信心,更是立马就拉着鱼儿让她前去打听和殿试有关的种种规矩。
鱼儿知道杨大郎通过省试后,刘氏必会急着想知道殿试容不容易通过,因此鱼儿早就将和殿试有关的规矩都打探清楚了,刘氏一发问她就细细的解说起来……
话说这北宋的科举制度,较之前面的几个朝代可以说有了巨大的突破和发展!鱼儿没穿越前看过一些后世人对北宋科举制度的点评,深知这赵匡胤吹嘘举行殿试是为了避免官僚贵族舞权作弊,实际上还有更深刻的原因……
这个原因就是可以避免唐代以来、主考官和考生之间形成的“恩师”与“门生”的特殊关系,也正是为了避免这种特殊关系,北宋的科举制度中才会多了“殿试”这一关。
况且由官家亲自主持殿试,使录取的考生只能向官家感恩戴德了,这对于加强君主专制自然是十分有利的。
加上宋初,参加殿试的考生总有三分之一、至三分之二的人落第,有的人多次省试通过后却在殿试中被黜落,不免会产生怨恨不满,这对统治者是十分不利的。
据说当时逗留在京师开封的科举落第举子常有六、七千人,遇到国家有事不能正常举行科考时,他们就可能耽搁十数年找不到出路,有时便酿成考生闹事事件,也有些穷苦书生无力还乡、甚至产生厌世之心投河自尽。
为了维护封建统治秩序,宋仁宗于嘉祐二年(1057年)决定,此后殿试一律全都录取,录取名额可多达五、六百人。
且对于在省试中多次落第的人,朝廷规定另立名册上报给官家,准许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