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陪同考生参加殿试、叫做“附试”,时人也称这些人为“特奏名”。这实际上是为曾经没通过殿试的考生提供更多的机会,有时朝廷允许参加殿试的“特奏名”人数甚至比正式考生还多。
这些政策足以证明北宋朝廷选拔良才之心,而朝廷既然加大了选拔良才的力度,那像杨大郎这样有真才实学的人,被选拔上的机会也就大大增多了。
鱼儿也正是熟知北宋科举制度,知道北宋的科举制度比起唐以前有了许多的进步、发展和完善,也知道如此完善的科举制度让有真才实学的考生、考上的机会大大增多了……
也正是因为这些种种缘由,才让鱼儿一直都坚信、勤奋的杨大郎最终一定能得偿所愿,通过殿试谋得一官半职!
这殿试录取的进士分为三甲,即赐进士及第、赐进士出身、赐同进士出身三个等级。同时官家会在琼林苑赐宴,称琼林宴,又称闻喜宴。
而杨大郎最终不负众望,不但及第、考的名次还很靠前,且还当场得了官家的赞许。而杨大郎一得知自己及第,自是星夜兼程、飞快的就赶回家乡报喜!
杨大郎一到家,刘氏就拉着她出息的“官儿子”左右看个不停,嘴里更是连连说道:“我们家总算出了个当大官的儿子,待我百年归去后终于有脸面见我们杨家的列祖列宗了!大郎你这般有出息、阿母心里很是欣慰。”
杨大郎高中、杨大柱自然也是满心欣喜,但杨大柱向来不擅长表达,因此他只一个劲的拍着杨大郎的背,微微有些激动的重复一句话:“小子,好样的!阿爹没白让你读书!”
双亲那不加掩饰的欣喜与自豪感,让杨大郎觉得十几年的寒窗苦读都是值得的!但杨大郎见刘氏一个劲的说他是“大官”,有些不好意思的说道:“阿母,眼下我还不是官,得等候朝廷统一授予官职、我才能算是个官。”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