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室的铝合金质量很好,从理论上来说,某些铝合金的确比钢材的强度更高,但成本也贵。”
于川仁从实事求是的角度出发。
毕竟他们这不是打造概念车,而是要量产,成本也是必然要考虑的因素。
“全铝车身不现实。”
李毅很早就知道这一点,所以在底盘的设计上,他是采用铝合金和高强钢混用。
而且在车辆的a柱,b柱等重点部位,李毅也直接选用的是热成型钢,毕竟在同等体积之下,钢的强度还是远远大于铝的。
合适的材料运用于合适的位置,虽然会带来一些焊接工艺的麻烦,但这些技术依靠理工大提供的技术解决,并不难。
但在车身其他部分,李毅还是希望用全铝合金车身来解决重量问题的。
李毅同理工大材料系合作成立的材料研发室,就是针对这种钢铝混合车身,试图找出最合适的车用铝合金。
不同的铝合金强度也不一样。
因为铝合金不是一种材料,而是铝和镁、铜、硅、锰各种金属元素的产物,所以就有各种组合方式,以及不同的占比所制造出来的n种铝合金。
拿ff未来su7的车身结构举例,它就需要根据汽车的不同部位,计算不同的受力程度,从而选择不同材质的铝合金。
汽车行业里也有“一白遮百丑,一重毁所有”的说法,轻量化永远是汽车设计师不能回避的问题,这一点在电动汽车上更为凸显。
因为电动车的电池容量和重量近乎成正比,为保证续航,电池重量占了整车重量的很大一部分,所以有效地给车身减重显得至关重要。
即便现在神驼电能的电池已经非常先进,能量密度也提升了很多,但如果按照100度电的装配来说,这一块的重量也是超过360公斤,甚至提供给特斯拉的电池,都超过了400公斤。
这样大的重量,就必须考虑通过降低车身的重量来弥补笨重电池的不足,也只有降低整车重量,才能相对控制电池的容量。
钢铝混合兼具轻量化与高强度的特性,很好的弥补了这一需求。
但即使采用了钢铝混合车身,未来su7此时的车重依然达到同级别最高的2100kg左右,大幅超过类似尺寸的汽油车,也超过了原版的小米su7,因为很多技术现在还达不到10年以后的技术,所以车身也会重一些。
如果只考虑安全,不采用钢铝混合车身,车重将恐怖高达2300kg以上,如此高的车重会带来极大的惯性,对操控、转向、制动、加速等性能造成全面的恶化。
这样一来,对于底盘的调整,车身强度的调整都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