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电动汽车容易感到晕车,尤其理想新款车型是针对网约车,如果遇到网约车司机的“风琴脚”,那会让乘坐体验大打折扣。
这一方面,李毅一方面协调软件研发部门设置了晕车舒缓模式,采用软件,联合感应芯片设置了基于多工况自适应的3d-p扭矩调节系统。
还突破性新增了智能工况识别模块,针对各异的特定工况,对扭矩进行频率整形与对扭矩输出风格进行定制化调节,让驾驶员就像是拥有了“黄金右脚”一样,让乘员在车辆加速时候不俯冲,刹停时候不点头,让那种“开船”模式的乘坐直接消失。
但这也只是小细节,更重要的,是悬挂系统。
到了研发室,于川仁他们正在忙着解决李毅提出的悬挂方案。
看到李毅之后,主动介绍了一下进展,然后把悬挂系统的资料给了李毅一部分。
“如果用最新的空气悬挂,基本能够达成我们的要求,但这样一来,成本上升一万块都有可能。”
“这是为ff未来汽车设计的功能,还有很多的困难。
目前我们的底盘调教团队,已经在解决一些技术难题了,但如果使用在理想汽车上,效果不好不说,价格也高。综合考虑,多连杆结构加双叉臂结构是目前性价比最高的悬挂方案。”
于川仁停顿了一下后,又说道:
“李总,我并不觉得,这种技术在理想汽车上要用到!”
面对于川仁相对客观的陈述,李毅不得不承认他说的很对。
但翻看了下关于悬挂系统的记录,李毅觉得他心里的想法还是可以的,“于总啊,你觉得我会胡乱开口?”
“我看了下我们双叉臂结构,只需要和生产商略微改动下,我觉得成本都多不了10块钱就可以。”
“这样加上多连杆的结构,悬架系统从质量性能来说,虽然还是不如空气悬挂,但也比目前的性能提升一大截了,加上软件调教,我觉得很实用啊!”
于川仁一下被李毅的想法给吸引了,虽然李毅的设计他还没看到,但李毅的技术,他还是信得过的。
“于总,我们前悬架,可以采用一种虚拟主销双叉臂结构,相较于传统双叉臂结构,这样的结构下,车轮在运动时会更贴近转向主销,能够提升路面抗扰动能力,冲击更小。
而且我推断,这种技术在急加速和急转弯等车辆动态极限的工况下,是可以实现更稳定的驾驶感受,让车轮在过弯时能以更小的阻力完成更精准的操控的。
加上我们自己的自适应系统,我觉得可以试试。”
大概讲了一下原理之后,李毅干脆在电脑上画起了图纸。
这个动作,不仅仅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