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其鸣的走的第二个月,辛辛苦苦培育五六年的鱼种终于成功迎来了收获,一次大丰收,全场上下都吃到了自家林场养的鱼。
鱼肉的香味飘荡在家家户户上空。
虽然只卖了不到三万元,比之木材人参松茸不值一提,但总归是看到了回报。
大家对陈泽的议论也少了一些。
......
1979年,三月,陈泽做完了自己该做的,卸任了代理场长,并且辞去了副场长的职位,将大权交接给了一位京城来的27岁的年轻人。
......
1979年,五月,返乡的风终于刮到了春暖的花开的伊水,关于京城方面解决方案的六项提议,渐渐开始在伊水流传开来。
时间短暂倒回1978年。
1978年9月,芸南景洪农场教师、沪上知青丁惠民等人给邓写了一封公开联名信,历数了芸南广大知青的困惑、烦恼以及对生活的绝望,希望能回到自己的家乡。
1978年11月16日,丁惠民给邓写了第二封公开联名信,信上签名的知青逾万。其后,芸南七个农场的三万多知青参加了罢工,使工作瘫痪,生产停顿。
1978年12月7日,芸南知青再次向华、中央、邓写了第三封请愿信,同时,成立了农场知青北上请愿筹备组,组织北上请愿团。
1978年12月9日,知青发布了北上宣言,同日开始大罢工。罢工席卷了全省。
1978年12月16日,请愿团从芸南景洪出发,次年2月27日抵达京城。
1979年1月23日,京城召开紧急会议。
会由余副总主持,会议很快通过了针对请愿闹事问题提出的六项解决方案。
一、把农场办成农工联合企业,适当提高工资,把知青稳定在农场。二、参照以往办理病退困退的规定商调回城,由知青部门负责办理。三、城镇职工退职退休后,可以由其子女顶替。四、从农场参军的知青,退伍后可以回父母所在地安置工作。五、城市招工时,允许到农场商调本市下乡知青。六、魔都郊区到农场的青年,可以允许回原籍社队。
自此,知青返乡已成定局。
有些事总是要有人做,有些规则总要有些人来打破。
而他们之所以会如此激进,某些特殊因素不考虑,仅从1973年的某项文件报告就能看出:占知青群体仅百分之一的芸南。1973年(没错是73年,不是75年以后)惩治行动中就查出,整个兵团吊打知青1034起,受害知青1894,两人死亡,侮辱女知青的干部286人,受害女知青430人。
这还只是1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