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这种引经据典,极具故事性的新闻稿。
这次没有“世纪之握”的神级照片,却有“千分之一点四”的美国笑话。
美国人很喜欢这种“比不了大人物”的自嘲。因为余切在这,波士顿大学经常组织华人的聚会,而《时代周刊》这篇新闻效果太好,一时间,像贝聿铭之类的华人大师,一来到这拜访时,就会谈到“千分之一点四”,然后哈哈大笑。
接着问:“咱们是怎么报道的?”
邵琦他们只能哑口无言。
新闻行业和西方记者的差距,好像是全方位的。邵琦在内部的小会中表示:“这是美国记者给我们的一个下马威,我们为什么写不出来这种稿子?因为我们不了解美国人的文化。”
“不知道美国并不可耻,我们知道中国人看什么就行。”
“而且世界上有一些东西是相通的,我们一定也能创作出在世界范围内有影响力的报道。”
“余老师是一个中国人,我们有更多的空间去创作,我们在余老师旁边的时间,比《时代周刊》长得多,加油啊,同志们!”
邵琦嘴上是这么说的,心里面其实也蒙了。
他们同天发往国内的报道是《余切又获三十万美金稿酬》,写的纯朴、直白、可以说没有什么动人的,机制稀烂,纯是“三十万美金”的数值高。
中国去年的人均gdp按美元计,为286美元,仅相当于余切的千分之一。中国人怎么会不感到震撼?
但全美已经有数千名中国留学生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6页 /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