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亚洲这边还不行。
虽然他的名望可以让所有人折服,对他敬佩有加。
但是这只是一种很松散的力量。
李奇维并没有实际掌控亚洲的科学话语权。
因此,他需要想办法把自己的名气,化为真正的影响力和控制力。
而奖项就是其中的一个选择。
自从诺贝尔奖大火以后,现在不少国家都开始推出自身的奖项了。
比如现在的帝国学士院,就在1911年设立了樱花国学士院恩赐奖,由皇室成员亲自颁奖。
这个奖在樱花国内当然是大名鼎鼎,但是放到国际上就无人问津了。
其他国家也是类似,设立奖项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本国科研人员的积极性。
像再创建一个类似诺奖的国际奖项,就有点难了。
毕竟诺奖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好处都被它占完了。
而现在,时机成熟,李奇维觉得可以在亚洲设立一个区域奖项。
既避免了和诺奖的直接竞争,又能帮助他统合亚洲,一举两得。
这件事,他已经有了初步的打算。
“长冈教授,你现在要是去参加比赛,估计比不过那些小伙子。”
“我找个滑轮的题目,估计你都算不明白了。”
众人哈哈大笑。
因为李奇维真没说错。
考试能力和研究能力完全是两种能力。
李奇维的前世,著名数学大佬丘成桐在一次讲座中,主持人给他出了一道数学题。
大概意思就是:
小明向爸爸借了500元,向妈妈借了500元,一共借了1000元。
他去买了一双鞋,花了970元,还剩下30元。
他还了10元给爸爸,还了10元给妈妈,自己留了10元。
这么算下来,小明欠爸爸490元,欠妈妈490元。
490加上490再加上小明自己手上的10元钱,等于990元。
但是他之前是借了1000元,问还有10元去哪儿了?
当时已经是菲尔兹奖得主(数学界的诺贝尔)、哈佛大学终生教授的丘成桐尴尬地笑了笑。
说道:“我没想清楚这个问题。”
随后,他又接着道:“我们数学家对加减乘除都不太懂的。”
观众大笑。
最后是一位小姑娘站起来解答了。
主持人打趣道:“看来你比丘教授还要厉害,你要火了啊。”
这个案例就充分说明了研究者和学生的区别。
那些能参加竞赛的学生,他们的解题能力,更是比普通学生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6页 /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