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在座的都是精英,自然明白李社长话中的意思。
这已经不属于科学领域的讨论范畴了。
要是李乐亭在这里,那绝对能滔滔不绝讲上几个小时。
但是在座的人,对此兴致缺缺。
因为不管是哪种模式,科学本身的发展方向都是一样的。
孰优孰劣,还真不好说。
看到众人眉头紧皱,担忧未来的样子,李奇维笑着鼓励道:
“好了,你们不用担心,先做好当下的工作就行。”
“无论未来国内的学术评议科学组织是什么形式,有一点不会变。”
“那就是它必然是由人组成的。”
“既然是人,请问,还有比在座的各位更合适的吗?”
“就算以后政府仿照欧洲各国成立科学院,那么科学院内的人还是你们。”
“你们只是换个地方,继续为华夏的科学事业而奋斗。”
“所以,即便现在华夏科学社的功能不完善,你们也不要就心灰意冷,觉得没有动力。”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一个过程。”
“更何况是改变国家科学水平这么艰难的任务。”
“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任务,拔苗助长好高骛远是不行的。”
李奇维没有说错,十几年后成立的中央研究院,其中的大部分成员,都是华夏科学社的成员。
4位总干事和15位所长中,其中分别有3位和13位是科学社的成员。
这也很正常,科研人员不是大白菜,想有就有。
刘邦以一县之人才,就能治理天下。
但是他绝对不可能在一县之内,找齐所有种类的技术人员。
说白了,管理人才牛逼,那只是平台的衬托作用,换个人一样牛逼。
而技术人才牛逼,那是人家自身牛逼,换个人很可能是菜逼。
所以,李奇维现在掌握了华夏科学社,就意味着将来他会掌控国内的科学界。
到那时,他就是真正的巅峰学阀!
所有人都是他的派系。
李奇维才能更好地集中力量办大事。
这一刻,任鸿隽等人仿佛有一种拨开云雾见光明的通透感。
华夏科学社未来几十年的发展方向,被李社长分析的淋漓尽致。
任鸿隽内心感叹道:
“我这一生最幸运的事情,就是鼓起勇气去找了李社长。”
“不然,科学社在我手中,恐怕会失去了它应有的光芒。”
赵元任、杨杏佛、竺可桢、周仁、胡明复等人,也是满脸崇拜。
作为理工科人才,尤其还是美国名校的留学生,他们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