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的经验,很难找到专业的技术人才。”
“研究所可以拉近科学家和普通人之间的距离。”
任鸿隽等人点点头。
“社长,这些研究所是我们科学社出资吗?”
李奇维道:“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要太局限。”
“独资、合资、仅提供技术支持都可以。”
“反正只要是在华夏境内办,怎么都一样。”
“最后壮大的都是华夏的科学底蕴。”
众人明白。
华夏科学社虽然自身不参与直接的研究。
但是它可以带动真正的研究。
毕竟,论科学人脉,国内没有什么组织能比得上科学社了。
他们这些社员只要起到牵线搭桥的作用就好。
说不定将来政府都会找他们合作,创建国家级的研究所或者实验室。
“除了研究所,还可以给科技公司提供技术辅导和咨询。”
“比如我在欧洲,有很多知名的科技公司,都想让我当顾问。”
“一个优秀的科学顾问,能够为公司带来巨大的收益。”
“这一块,我认为也属于科学社的业务范围。”
“做的好,还能为社团带来额外的创收,甚至自给自足。”
“当然,华夏科学社本身没有必要创建公司,那有点本末倒置了。”
“我们只生产科技公司。”
众人被李奇维的描绘的美好吸引了。
这恐怕是所有科学人才最喜欢的赚钱方式了吧。
靠脑子赚钱!
而且是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知识,为其他人提供解决方案,改善人们的生活。
非常符合这个时代知识分子清高的道德标准。
大家也有动力去做。
李奇维接着说道:
“第三部分业务是创办专业期刊、报纸,出版科学书籍等等。”
“这一部分,也是科学社目前正在大力推进的内容。”
“我看了鸿隽汇总的结果,总体看,成绩是喜人的。”
“但是也存在了一些问题,比如写作形式过于严肃刻板了。”
“科普文章与专业学术文章不同。”
“在保证正确性的情况下,可以侧重趣味性而降低学术性。”
“也就是说公式推导要少一点,科学趣味、科学思想要多一点。”
“这方面,你们可以学习国外的经验,有几本杂志还是很有参考意义的。”
任鸿隽一一拿笔记下,会后他就落实下去。
这就是有个大佬带的好处,李社长啥都见过,啥都知道,信手拈来。
“第四个业务是审定科学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