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号召举办泛太平洋科学会议。”
“凡是太平洋周围一圈的国家,都可以申请成为会员国。”
“每个会员国每年轮流举办会议。”
“闭门造车是不行的,只有积极参与国际间的交流,才能开拓你们的视野。”
哗!
这个消息震惊了在场众人。
大家都是科学领域的精英,自然知道学术会议的重要性。
他们的李社长,那可是大名鼎鼎的布鲁斯会议的创立者。
布鲁斯会议不仅仅是物理学界的至高会议。
现在已经成为了整个科学领域知名度和影响力最大的会议。
毫不夸张地说,布鲁斯会议决定了人类科学的未来。
本来按照三年一次的惯例,今年10月应该是要举办第三届布鲁斯会议了。
但是鉴于欧洲目前的情况,第三届会议只能往后延迟了。
至于延迟到什么时间,谁也说不准。
反正肯定是要等战争彻底结束才行。
泛太平洋科学会议虽然肯定和布鲁斯会议没法比。
但是对于亚洲,对于华夏来说,已经足够了。
如果现在让华夏的本土科学家贸然参加欧洲的高级别会议,反而会适得其反。
就和诺奖一样。
最好的未必是最好的,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任鸿隽兴奋地问道:
“社长,我们华夏也能有机会成为东道主,举办会议吗?”
李奇维霸气地说道:“当然。”
“只要是亚洲科学领域的学术活动,少了华夏的参与,那就是没有意义的。”
哗!
如此霸气侧漏的话语,让在场的人瞬间都高潮了。
“好了,以上是第一部分的业务内容。”
“华夏科学社的第二部分业务是建设科研机构。”
“虽然社团的目标是传播科学,而不是研究科学和学术。”
“但是,我们要为未来做好准备。”
“国外的研究所模式,已经实行了上百年,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所以,我认为要借鉴这个行之有效的经验。”
“比如成立动物研究所、植物研究所等等。”
“这些研究所有两个好处。”
“一是能够进行非常细化的研究。”
“往往一个研究所只专注一个细分领域的研究,这样能更好地集中所有资源,办出自己的特色。”
“二是研究所能为老百姓提供直接的帮助。”
“比如种花的、养鱼的农民,要是遇见什么难题,完全可以去找这些研究所。”
“不然,凭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