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对宇宙的认识。
光的波粒二象性和硬币的正反面不是一回事。
因为它已经涉及到了这个宇宙的本质。
如果真的存在这种性质,那么物理学家就需要用理论对其解释。
这就相当于重新开辟了一个新的方向。
所以康普顿怎么能不激动。
他很清楚,一旦突破,就是震动整个物理学界的惊天成果。
物理诺奖板上钉钉。
看着康普顿期待的眼神,李奇维内心感慨。
如果没有他的到来,真实历史是这样的:
1920年,康普顿开始研究X射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他发现大部分X射线都是直接穿透物质,不发生任何变化。
但是却有很少一部分X射线的角度发生了变化,即发生了散射。
后来康普顿让他的学生吴有训,又实验了几种不同物质的X射线穿透实验,发现都会出现这种散射现象。
1923年,结果发表,这就是著名的“康普顿散射”。
所谓的散射,就是光这个粒子和物质粒子之间发生了碰撞,动量和能量守恒。
这个实验完美证明了光的波粒二象性。
1924年,德布罗意在光的波粒二象性的基础上,大胆假设:
既然光这样的波具有粒子性,那么电子这样的实物粒子,是不是反过来也会具有波的性质呢?
再更进一步,世间所有的物质存在,是不是都有波的性质呢?
万物皆波?
于是乎,他就把这个想法写到了博士论文里,并给出了数学推导。
然后成为了历史上唯一一位,仅凭博士论文就获得物理诺奖的绝世天才。
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接着,1926年,薛定谔又在德布罗意的基础上,继续深入,他这样想道:
如果电子真的是波,那它应该和声波、水波等其它波一样,有对应的波动方程去描述波的行为。
于是,在阿尔卑斯山的修养圣地,他和情人的幽会之地。
薛定谔把一生的创造力都用尽了,终于凑出了大名鼎鼎的“薛定谔方程”。
没错,不是一步一步推导出来的,而是硬生生凑出来的......
再往后,就是薛定谔用他的波动力学和海森堡的矩阵力学,开始互撕,争夺量子力学的大统。
......
很快,李奇维回过神来。
眼前的康普顿还在望眼欲穿呢。
“我建议你可以先尝试研究X射线。”
“X射线已经被证明是一种电磁波,也就是光。”
“关于它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