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领域已经是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了。”
会议最后,李奇维作为大佬,公布了第一届亚洲科学奖的名单。
其中于隐毫无疑问获得了物理学奖。
这也让亚洲科学奖的含金量瞬间上升,成为亚洲学者争抢的最高荣誉。
1917年10月,消失了一年的物理诺奖终于出现。
因为战争的原因,1916年的物理诺奖没有颁发。
而今年,英国爱丁堡大学的巴克拉,凭借元素的特征X射线辐射,斩获诺奖。
李奇维当年执掌国王学院物理系的时候,巴克拉就是他的左膀右臂。
在他不方便的出面的情况下,对方干了很多事情。
所以,外界都知道巴克拉和布鲁斯教授的关系莫逆。
以巴克拉的成果,只能说堪堪够得上物理诺奖的标准。
所以,他的获奖,从某种意义而言,体现了李奇维在物理领域的超然影响力。
巴克拉在李奇维选择回国后,他本人也选择离开国王学院,转去爱丁堡大学当教授。
同时,在李奇维的推荐下,现任国王学院的物理系主任是理查森。
对方已经从美国普林斯顿镀金完成,正式返回英国。
而他的博士生兼妹婿,戴维森,正在匹兹堡的卡内基技术研究所工作。
巴克拉获奖的消息,让所有研究X光的物理学者们都沸腾了。
伦琴、劳厄、布拉格父子,再到现在的巴克拉。
与X光相关的诺奖的成果,竟然达到了惊人的四个。
这一切都归功于X射线是非常成熟的物理现象了。
物理诺奖委员会有绝对的把握,保证这些成果不会出错。
于是不少研究物理的人说道:
“量子论虽好,但X光或许更适合普通学者。”
“大佬有大佬的领域,我们有我们的领域。”
远在美国的康普顿非常兴奋。
他觉得布鲁斯教授简直就是神人。
对方建议自己从X光入手研究,现在看是最好的选择。
1917年的化学诺奖和去年一样,因为未知的原因,又是未颁奖。
这让很多人忧心忡忡。
“这该死的战争,到底什么时候能结束!”
1917年,就这样悄然而过。
1918年来了。
欧洲的战争终于到了最后一刻,双方开始进入战略决战。
不少业内人士能感受到,战争很有可能在今年结束了。
这真是一个既让人开心又悲伤的事情。
远在婆罗洲古晋的李奇维,从始至终都是一个看客。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