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仅执其固然而非能适〔尝只切〕。于有,弗精弗一,或蔽其本有而可适于无者也;未发〔人心〕。有其中,〔道心〕。已发〔人心〕。有其和,〔道心〕。
有其固有;而未发无不中,〔犹人无翼〕。已发无不和,〔如人不飞〕。无其所无者也。固有焉,故非即人心而即道心;〔下广释之〕。仅有其有,而或适于无,故曰微也。奚以明其然也?心,统性情者也。
但言心而皆统性情,则人心亦统性,道心亦统情矣。人心统性,气质之性其都,而天命之性其原矣。原于天命,故危而不亡;都于气质,故危而不安。
道心统性,天命之性其显,而气质之性其藏矣。显于天命,继之者善,惟聪明圣知达天德者知之。藏于气质,成之者性也,舍则失之者,弗思耳矣。
无思而失,达天德而始知,介然仅觉之小人,〔子、释氏〕。去其几希之庶民,所不得而见也。故曰微也。人心括于情,而情未有非其性者,故曰人心统性。
道心藏于性,性亦必有其情也,故曰道心统情。性不可闻,而情可验也。今夫情,则迥有人心道心之别也。
喜、怒、哀、乐,〔兼未发〕。人心也。恻隐、羞恶、恭敬、是非,〔兼扩充〕道心也。斯二者,互藏其宅而交发其用。虽然,则不可不谓之有别已。
于恻隐而有其喜,于恻隐而有其怒,于恻隐而有其哀,于恻隐而有其乐,羞恶、恭敬、是非之交有四情也。
于喜而有其恻隐,于喜而有其羞恶,于喜而有其恭敬,于喜而有其是非,怒、哀、乐之交有四端也,故曰互藏其宅。以恻隐而行其喜,以喜而行其恻隐,羞恶、恭敬、是非,怒、哀、乐之交待以行也,故曰交发其用。
惟仁斯有恻隐,恻隐则仁之有也。惟义斯有羞恶,羞恶则义之有也。惟礼斯有恭敬,恭敬则礼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