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向明接着说道:
“我们需要增设一门实践课,让工人们在实践中去理解和学习新的知识。
工厂就像一个大学校,每一个工人都是这个学校的学生。
只有让他们在实际操作中去感受新理论的应用,他们才能真正掌握这些知识,将其转化为实际的生产力。
同时,我们也可以对现有的设备进行一些改进,充分利用老设备的优势,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新理论的应用。
这样既能保持生产的稳定性,又能让我们享受到新理论带来的优势,实现工厂的转型升级。”
张科长和孙教授对视了一眼,那眼神中仿佛有了一种默契。
在这一刻,他们都找到了彼此的共识,就好像两颗原本相互碰撞的流星,终于找到了共同的轨道,一起向着未来飞驰而去。
在厂里决定增设实践课之后,整个工厂都仿佛被注入了一股新的活力,每个人都对这门新课充满了期待与好奇。
清晨,第一缕阳光洒在厂区的教学楼前,工人们陆陆续续来到这里,准备参加第一节实践课。以往车间里忙碌的身影此刻多了几分对新知识的渴望。
负责实践课教学的,是李向明和孙教授以及几位资深的技术骨干。他们在教学楼的会议室里进行了简单的分工安排,便等待着工人们陆续入场。
第一个走进教室的是李二牛,这个平时在车间里就充满干劲的小伙子,此刻的眼神中更是闪动着别样的光芒。他迫不及待地找了个位置坐下,周围也围过来几个熟络的工友,大家小声地交流着对这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