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格过于进取的加以遏制,过于谦退的加以鼓励。孔子反对过激的言行,但同时也反对不讲原则,“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洁,众皆悦之,自以为是”的“乡愿”行为,称“乡愿,德之贼也”。著名理学家程颐也说:“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n
从领导干部的担当上来看,“中庸之道”讲的是担当要讲究“度”,有所为有所不为。对于该担当的、必须担当的要勇于担当;对于不该担当、不能担当的要懂得回避。
\n
领导干部要有“有所不为”的律己与坚持。有所不为就是要时刻以党章党纪为镜,任何时候都不搞特殊化,守住廉洁自律的底线,守住党和人民交给自己的政治责任。在政治立场上不能动摇,不能有临时思想、镀金思想、特权思想,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不论顺境还是逆境,都不能摇摆不定,心口不一,要保持心灵纯净,意志坚定。在工作态度上不能松懈,要高标准、严要求地对待工作,牢记群众观念,服务宗旨,不能只是做样子、搞形式、靠关系、搞门道,真正将心沉下来,以扎实的工作作风克难攻艰。在生活作风上不能走样,在我们周围,一些党员干部过不了“权力关”、“金钱关”、“人情关”,吃拿卡要,公权私用,贪图享乐,精神懈怠。一定要以此为戒,洁身自好,保持本色,守住第一道防线,“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n
领导干部要有“无为而无不为”的淡定与气度。老子曾言“为无为,则无不治”,无为即不妄为、不乱为、顺应客观态势、尊重自然规律,保持“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情怀。以“无为”的态度去对待工作生活,就没有做不到、办不好的事。
\n
老子所处的春秋时代,诸侯混乱,统治者强作妄为,贪求无厌,肆意放纵,民不聊生,在这种情形下,老子提出了无为思想,呼吁统治者要“无为而治”。他说:“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好静”是针对统治者的骚扰而提出的,“无为”是针对统治者的苛政而提出的,“无欲”是针对统治者的贪欲而提出的。老子认为,为政者应当能做到“无为而治”,有管理而不干涉,有君主而不压迫,让人民自我发展,自我完善,人民就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5页 / 共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