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能真的有一天京广朝发夕至、天下大同。”
\n
“……”
\n
严世蕃不敢想象侯爵有成千上万的大明。
\n
那我东瀛伯算哪根葱?
\n
……
\n
要做到这一点,绝不容易。
\n
要让天下有才能的人不觉得只有做官是一条好路,却不那么容易绕开科举在大家心目当中强大的地位。
\n
最好的办法,自然就是拿科举来做文章。
\n
“今已辩明,读书人若正本清源,格物致知本就是应该做的。”朱厚熜继续发表他的见解,“科举之学,不应只是取进士。故此,科举如初创时一般设诸科,方才理所当然。朝廷抡才取士,各种人才都要有。”
\n
现在,就是要对科研和工程人才的培养、选拔,进行制度建设了。
\n
而同时,还涉及到这条出路的好处、利益。
\n
学有所成、脱颖而出,如今自然有诸多企业的出路,能够有带官品的职位,有薪俸。
\n
但这还不够丰富,还缺乏顶级待遇的号召效应。
\n
朱厚熜正式提出了那个概念:“说什么实践学、新学,莫不如称科学!读先贤典籍,求天理大道,为的都是明理报国。条条道路通天理,殊途同归。以科学之名,改科举之制,脱颖而出之人皆是朕所需国士。历朝都是储才于翰林院,依朕看,以后学问大家才能称为院士!”
\n
他要给的号召效应,就是把最尖端的科研体系构建起来。
\n
科学这个词,在华夏历史上还当真就是“科举之学”。既然现在人们固有印象里科举就是最好的出路,朱厚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