熜何必不用它做另一番阐述,平滑地吸引更多人选择新道路呢?
\n
反正对外说出去,仍旧是科举出来的。已经上了年纪的这一辈人不必多犹豫,总之仍旧是把孩子往科举之途培养罢了。
\n
“改翰林院为科学院,博研院也并进去。设文华院士,授予大明文艺大才。设经史院士,授予大明经济治理大才。设博研院士,授予大明物理大道大才。设工程院士,授予大明能工巧匠大才。诸院士,尽得国务殿薪俸津贴,以备大明诸国事参谋。大道学问,由科学院并诸大学院订立项目、国务殿列支费用,保障其心无旁骛精研大道。”
\n
“这件事,以后由领文教部事之国务大臣,专门责成文教部去办。”朱厚熜看了看朱纨,“子纯,你与九和一同,先与文教部拿出个方略来,也听听应德的意见。”
\n
“臣领旨!”
\n
国策殿里的诸位参策不由得看了看朱纨,顾鼎臣这个领文教部的国务大臣也是。
\n
杨慎内定了总辅,已经六十八的顾鼎臣也泄了那口气。若是有希望让自己坐一坐那个位置,那么顾鼎臣觉得自己也还能撑个三年,就像张璧一样。但没了希望,他也该请辞致仕了,自己的身体自己清楚。
\n
现在皇帝这么一安排,明眼人都知道朱纨应该就是下一任的文教部尚书了。从正三品到正二品,四十七的朱纨已经够资格。
\n
而新的领文教部事国务大臣,大家都已经知道会是谁了。
\n
三十四的靖边侯唐顺之。
\n
他要回来了,提前回来。
\n
不等着去接五十九的夏言的班,而是入国务殿领文教部事。
\n
能文能武的唐顺之,显然最终仍旧是要接夏言的班。这意味着,他即将占据一个国务大臣的位置数年,只专心做一个领域的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6页 /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