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奖的电影一样,会有不小的爭议。
这电影的本质,就是对两种养育孩子的不同方式的探討和对比,至於电影主题提到的所谓的父子之间的沟通和相互成长,那只是养育孩子的“衍生品”。
因此,这部电影就会显得很“小气”,没有那些深挖人性的电影和政治正確的电影显得深刻。
所以,曹阳要对男主角做一些改变。
要让这部电影没有一滴血,却又让观眾觉得满屏血腥味。
男主角首先要是一个极为严苛的父亲,他把没有时间陪孩子当做理所当然,把孩子討好自己也作为一项必修课。
他要强迫孩子练习没有天赋的钢琴,並且这一举动必须是强硬的,无情的。
这就是所谓的“精英”教育。
而在得知孩子抱错了,不是自己的亲生儿子时,可以冰冷冷的说,果然如此,我的儿子不可能这么平庸。
电影的前半段,一定要把男主角的这种人设立住,甚至可以让观眾对他產生反感,他前半段一定要像是电影里的反派一样。
后半段是男主角的转变和成长,但是,代价却不是他自己付出的,而是要体现在另一对夫妻和两个孩子身上。
尤其是他养育了六年的孩子,接受了他六年的教育,要让小男孩成为电影里的可悲角色,让观眾同情的角色。
六岁的小男孩被父亲所谓的精英教育,养成了“卑微”的性格,討好型人格。
他可以对母亲和別人说,他努力学习钢琴,就是为了得到父亲的称讚,他入学面试撒谎,就是不想让父亲失望—
男主角的这种教育方式,是有“传承”的,他从小就是接受自己的父亲差不多的教育,养成了他现在功利、不近亲情的样子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