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 />
成为进士,就该如此。
这是一名贫寒的文人,六年之内,参加四次科举,终于进士及第。
远离家乡以后,落第后若还想再考,自然不能回家。
他寄居在寺庙之中,一边寒窗苦读,一边寻找谋生之术。
他将一生寄托在这里,追求渺茫的希望。
现得偿所愿,怎能不激动?
在此次科举之前,当几份试卷成绩相差无几的时候,考官往往会选择京兆韦氏,弘农杨氏,闻喜裴氏,范阳卢氏,清河崔氏,陇西李氏,以及柳杜薛王卢高张等等大姓。
那些姓氏一般,又出自普通的郡,自然被认为是寒门。特别是岭南这种地方,许多监考官会第一时间剔除。
更别说考生与考官串通,以及考官受到达官贵人的施压。
“那个封甲也是贫寒出身,好像来自余姚郡,今年他还在长安卖鱼呢!”
有考生认出进士第一名的封甲。
以“甲”为名,多为贱名。
就像薛错一样,薛姓是好姓,但结合他“错”的名字,没有人会认为薛错出自河东薛氏。
考生和围观的人,互相指认。发现此次进士及第者二十四人,其中有十二人是小姓小郡,为贫寒出身。
这些贫寒而及第者,让无数落第的贫寒士人心中产生一丝安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