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勣告退时,回头望了一眼书房。烛火下,李承乾正专注地批注奏章。
那背影沉稳得像座山,让他忽然想起当年的李世民。
却又比李世民多了几分不动声色的掌控力。
“不是孤容不下功臣,是功臣容不下这盛世。”
李承乾轻声呢喃。
其实从最开始的时候,他就明白侯君集这人不能长久。
起初是无奈,毕竟那时还没成气候,更何况早就跟贺兰楚石有所勾结。
但现在则不同,原以为牢狱之灾会让其幡然醒悟。
但终究还是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从性格缺陷到品性污点,从历史劣迹到现实能力的全面错位,这位曾参与两次玄武门之变的“功臣”,从一开始就注定与李承乾的新政朝堂格格不入。
侯君集的性格底色里,藏着致命的“武夫式短视”。
习惯了用刀光剑影解决问题,却从未学会朝堂博弈的沉稳与权衡。
治理天下需要的是房玄龄般精于算计的能臣、长孙无忌般擅长制衡的谋臣、魏征般敢于直谏的净臣,而非侯君集这种只会“打打杀杀”的武夫。
在密室中被王伏胜三言两语煽动,就敢策划“复辟”这种灭顶之罪,足见其政治智慧的匮乏。
对李承乾而言,重用这样一个情绪失控、极易被挑唆的人,无异于在新政根基旁埋雷。
侯君集的品性,早已被历史和现实反复印证为“不忠不信”。
“忠诚”是底线。无论是房玄龄的“鞠躬尽瘁”、长孙无忌的“谨守本分”,还是魏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