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雪域苍生。”
腊月三十的除夕夜,长安家家户户贴春联、挂灯笼,却有不少人家在门楣上多贴了一张红纸条,写着讨逆安边四字。
驿站的驿马载着新刊邸报奔赴各州,从洛阳到成都,从扬州到敦煌,“吐蕃私通阿拉伯”的消息如春风化雨,将“伐不臣”的大义传遍大唐疆域。
敦煌的戍卒看到邸报,在城墙上刻下“誓保安西”。
剑南的土司派使者赴长安,愿率部族助战;连远在岭南的俚族首领都上书:“愿献象兵随大唐讨逆”。
一场原本可能引发争议的战争,在师出有名的舆论铺垫下,渐渐成为举国认同的正义之举。
李承乾站在东宫的角楼上,望着满城灯火,知道这场舆论战已初见成效。
民心凝聚,粮草渐备,接下来要做的,便是让安西的火炮与火铳,用实力证明大唐的大义,不仅写在邸报上,更能刻在雪域的土地上。
而“伐不臣”这三个字,将成为开春后,唐军踏向雪域的最响亮号角。
——
贞观二十四年腊月廿八,御花园的暖亭里,冬日的阳光透过雕花窗棂洒在青石桌上。
李世民披着紫貂披风,指尖捻着一枚棋子,对面的高士廉虽鬓发如雪,精神却矍铄,正慢悠悠地落子。
若不是三年前太子李承乾力推医学革新,调集长安最好的医官为他调理旧疾,这位贞观老臣怕是早已归葬昭陵。
“这步棋,够狠。”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