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边陲尽是烽火狼烟,纵然我大魏国力雄厚、家大业大,怕是也会吃不消啊。是以出兵伐蜀事关大魏国运,朕必须慎之又慎,不可草率决断。」曹叡道。
陈群赞道:「圣明无过于陛下,伐蜀一事必须三思而后行。」侧过身子,又朝坐在对面的曹真说道:「大司马,昔年太祖武皇帝亲自率军到阳平关攻打张鲁,多收豆、麦以益军粮,然而张鲁尚未攻下,粮草就已经缺乏了。
如今诸葛亮坐镇汉中、杨清坐镇雍州、魏延坐镇凉州,此三人俱是韬略非凡之辈,麾下赵云、关兴、吴懿、高翔等一干将领多是能征善战的良将,西蜀可谓是人才济济、朝政清明,故而此时伐蜀并不是什么良机。
且子午道艰险崎岖,难以进退,军资转运必见钞截,耗损甚大。再则为保后路,进军时必定要经常留兵守卫沿途险要,如此就又会损失战士,故而起大军伐蜀一事不可不深思熟虑也。」
「司空所言虽有道理,然雍凉沦陷、关中危急,我大魏堂堂天朝上国绝对不能再被动地防守,如此行事必被天下百姓和四方蛮夷耻笑,若不主动出击以雪前耻,国家颜面何在?陛下颜面何在?
蜀道艰险难走、粮草转运吃力、军资靡费巨大,这三点自是难以避免之事,但蜀贼北上犯境时难道就没有这三个劣势了么?
何以西蜀偏僻小国能够克服,我大魏中原大国反而不能勇敢承担?为何要因为顾虑此三事而畏首畏尾、踟蹰不前呢?
公适才说诸葛亮、杨清等辈俱是当世贤才,此言固然不假,但我大魏难道不同样也是人才济济么?真智术浅短不用多说,但公等却无一不是天下奇才,治国理政又岂在诸葛亮、杨清之下?
西蜀良将众多,我大魏良将亦不下千员,犹如过江之鲫,胜过西蜀何止数倍?因此文长公,真以为不能因为西蜀目前有贤臣在朝就不敢攻打,论及朝政清明,难道我大魏就不是了么?」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