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不能早点下课?下节英语课要听写单词。”张潮不知道早点下课和听写英语单词之间有什么关系。他准备的漂亮话没有被学生拆开,直接在门口就拒收了。“如果不下课……”是学习委员王磊,“就再讲两道题吧,二模卷子第十五题我还不太理解,为什么‘以’在这里要翻译成‘凭借’,不能翻译成‘通过’。”张潮下意识地道:“要看语境,‘以’在这句话里……”他给学生讲完题以后,已经是晚上10点了,乡村学校的灯又少又暗,回教师宿舍要走过一条被灌木包围的小路。他不怕黑,但灌木里有蛇,他没有带手电。教研组长看到他的窘迫,拍着他肩膀说:“小张啊,教师这行当,最怕把自己当船——你以为在渡别人,其实早搁浅了。”】
“还真是「最后一课」啊!”一个编辑感叹道,“这和都德的《最后一课》,确实是构成了镜像。”其余编辑纷纷点头,对这个结论大家并没有异议。
都德的《最后一课》是世界短篇里的名篇了——撇去阿尔萨斯-洛林与法德两国之间漫长复杂的历史纠葛,以及都德那有些歪的屁股——它的结构颇为简单,但是具有极强的煽动性。
看完以后的读者,哪管你阿尔萨斯-洛林的老百姓说的都是德国话,天上的鸟儿都必须说法国话!
主人公韩麦尔老师形象更是深入人心,他在课堂上讲述“法语是世界上最优美的语言”的深情,以及下课前在黑板上写出“法兰西万岁”的悲壮,都成为了都德中的经典。
这篇多年来一直都是中国语文课本的必选篇目,所以大家几乎都能背上一段。
而这篇署名“张潮”的短篇《最后一课》,却完全颠覆了“韩麦尔”树立起来的“典型教师”从神坛上拉了下来,赋予了全新的血肉。
主人公“张潮”也曾想象自己能用「最后一课」给学生留下点什么,但是学生却并不在乎。
此刻,笼罩在教师这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