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永新和毕飞宇坐在各自的座位上,久久不语,不时抬起手上的《最后一课》,翻到其中的某一页,或者某一段,再品读一遍。
这篇的结尾极有意思,竟然是对主人公「张潮」年轻时的外貌描写。
通常来说,主人公的外貌、习惯描写要放在的开头部分,或者在情节推进的过程当中不断点到。
而《最后一课》直到最后才把主人公年轻时的外貌呈现在读者面前,也就是在读者完成了对「张潮」内在生命轨迹的构建以后,才赋予其外在形象,是一种贯通了“外在-内在”的精神互文。
后置的肖像描写也成为了解构他人生双重镜像:既是角色对自我本源的蓦然回首,也诱导读者对角色形象进行回溯性的重构。
当读者在末尾看到年轻的「张潮」,实际上也目睹了所有过往情节在此时闭合,但人物却打开了一个全新的维度。
那些曾被定义为“妥协”甚至“堕落”的行为,突然在青春面容的映照下显露出更为强烈的悲剧性。
这是作者邀请读者在文本终结处重新出发,在记忆的灰烬中打捞残存的人性。
程永新率先开口了,他有些感慨地道:“我以前以为张潮的叙述技巧主要体现在长篇里,或者至少是中篇。
太短的篇幅无法完全包裹他的倾诉欲和迷宫解构。现在从这篇《最后一课》来看,他似乎完成了一次‘自我进化’?你怎么看?”
毕飞宇闻言后又沉吟许久,道:“在看到这篇之前,我一直觉得张潮很像80年代初的那批作家。
余华、莫言、苏童、刘震云、马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