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提醒我们:真正的文学从不是时代的应声虫,而是人性沉船的打捞者,在社会发展的湍流中打捞那些即将消逝的精神特质。】
这篇文章写得固然不错,但是更让人震惊是它的作者,竟然是两年前和张潮“大战”过一场的著名文学批评家白晔。
“张白之争”后,白晔黯然辞去了「中国文学批评学会」会长的职务,专心教职工作,甚至回绝了许多文学相关活动的邀请,没到退休年龄就一副要归隐山林的架势。
谁知道老头不声不响的,一出手就是王炸。
有什么比昔日“仇人”放下恩怨,甚至开始帮你更有戏剧效果的?所以一时间白晔竟然抢了其他所有人的风头,包括余华、苏童两位张潮老师,也要看他在媒体面前义正辞严地表态:
“我对《最后一课》的评价完全出于作品,而不是张潮这个人,更与我和张潮之间的关系无关。”
“张潮没有联系过我,我也没有联系过张潮。”
“《最后一课》我一晚看完,一周思考,一周成文,我认为是近年来自己写得最好的一篇。”
“稿费一千两百五十块七毛二,没有收其他的任何一分钱。”
“好的作品就应该夸……张潮以前的作品?也没有不好,我们只是有些审美方面的分歧!”
“我再强调一遍,作为一个专业的文学批评作者,我对任何作品都不会有‘成见’,一切评价都出于公心。”
……
应该说,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