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叶可夫对维德诺耶说道:“我们能不能到苏联的工厂进行参观?”
这个要求倒是让维德诺耶有些为难,他对叶可夫说道:“这件事比较复杂,毕竟要先取得工厂的同意和协调,我可以和上面申请一下。”
当然,更主要的原因是叶可夫敏感的身份,叶可夫本身是一名作家,而且还是东非这种帝国主义的出身的作家,所以维德诺耶必须慎重。
因此,他只能向上级请示,不过,接下来的过程很顺利,当下苏联政府认为这是展示近些年来苏联工业成绩的机会,加上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大危机,更有利于衬托出苏联制度的优越性。
为此他们安排叶可夫进入莫斯科汽车厂等如今苏联具有代表性的企业进行参观。
莫斯科汽车厂。
实际上,这座规模庞大的汽车厂,依旧处于建设阶段,不过,主体和部分车间已经施工完毕。
汽车厂的技术人员利哈切夫向叶可夫介绍道:“整座工厂,都引入了最新的技术,不过因为规模庞大,且此前苏联工业相对落后的原因,这座工厂彻底完工,预计要等到1933年。”
“初期会试生产,年产量不高,大约在两千到三千辆左右,等后期,工人和技术人员培训完成后,最终工厂的年产量大约可以提高到五六万辆规模。”
新技术和产业,虽然苏联已经引入,但是也不可能工人上手就能操作机器设备,毕竟,此前苏联的汽车工业,根本没有类似经验。
1929年以前的莫斯科汽车厂,基本上采用的还是手工制造为主,产量十分有限,而现在的流水线作业,必然要更换大量设备,并且需要工人和技术人员有较高的知识储备。
&n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