谋取西非廉价的矿产资源,从而利用工业制成品和原材料的差价,获得相对可观的工业发展利润,这套做法并不罕见。
现在英国工业走的就是这条路子,经济危机爆发,工业品价格大跌,原材料价格同样也随之下跌,但是,二者之间的关系是波动的,如果工业品价格跌幅小于原材料价格跌幅,就可以扭亏为盈。
英国自身掌握着大量殖民地,因此可以压缩原材料生产成本,就比如印度,农业,矿产资源丰富,人力成本又极低,这样英国就有办法把印度的原材料价格压下来,东非的海外殖民地就没有这种条件。
除了东非殖民地人口少以外,更重要的一点是东非殖民地民众以移民为主,政治地位要高于英国统治下的印度人。
而西非如果经济上能和东非接轨,就能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当地有可观的廉价劳动力资源和东非需要的矿产和能源。
……
1934年2月2日,柏林。
历经了长期的经济萧条之后,柏林经济终于在1934年初,出现了明显的回暖,工厂复工,工人重新就业,柏林的工业机器重新运作,消费也被带动起来。
而这一切现象的直接推动者,正是去年刚刚上台的阿道夫首相,现在,阿道夫交出了一份令大部分德国国民满意的经济答卷,他的支持率再一次空增长。
如果说在去年阿道夫上台之初,德国工党还有德国社民党,民众支持率还能与其抗衡,现在,两者已经彻底被德国民族党拉开差距。
吃上饭的德国工人,毫不犹豫的投入德国民族党的怀抱,谁能给他们带来稳定的生活,他们自然会支持谁,经历了大萧条的德国底层民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