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说呢?
贺新看过这部电影的剧本,拍摄完成后也看过电影的粗剪版。第一次看剧本的时候,他就知道这又是一部注定要亏本本的电影。
在所谓第六代导演群体中,虽说个个都是异类,但作为领军人物之一的王晓帅似乎更加执拗,不肯妥协的性格注定了他不象贾科长那样在洋人中长袖善舞;朴实的镜头又无法跟爱炫技,作品始终充满浓厚法国新浪潮风格的楼烨的作品那样在海外受到追捧。
所以,王晓帅一直很苦逼。
看过粗剪版之后,虽然电影中充斥了王晓帅电影一贯的元素:特殊时代、恋物癖(白衬衫、红皮鞋、自行车)、广播体操、姓、上海话、知青……
但贺新并不认为这是王晓帅最好的作品,或者说这就是一部非常个人化的作者电影,可能就是埋藏在王晓帅心中的一个执念。
就是在特殊年代的时代背景下,他试图透过一个11岁孩子的视角,从旁观者的角度看这个世界。
虽然那个令人窒息的时代所带来的痛楚没有直接击打到一个11岁的孩子,但通过这双眼睛看到的则是一个充满伤痕的成人世界:对美好生活的欲望、对正义的向往、对亲情的渴望……
换句话说,就是王晓帅想在电影里表达的东西太多,《我11》的主题注定不象当年的《青红》那么鲜明,那么有震撼力。
贺新当初选择投资这部电影,虽然更多的是出于朋友的情谊,但同时也被他这种执着精神所感动。
就象现在中国的电影市场已经走进了商品时代,大家比拼的都是观众,电影成为一种文化产品,但是王晓帅依旧在外界眼里被视为食古不化,口口声声称电影就是艺术。还大言不惭地说什么宁皓、陆串他们的电影票房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