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但他知明祖陵将会泡在水中三百年,知泗州因洪涝灾害使得数万百姓流离失所,就不得不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
“我觉得殷阁老之言,非长久之法,泗州有洪涝隐患,我们便应提前解决隐患,我建议:迁祖陵,迁泗州之民,留泗州故址为蓄洪区。”
“啊?”
此话一出,张居正四人都甚是意外。
他们想到最坏的打算可能是调整治河之策,甚至更换河漕总督,但从未想过要迁祖陵,迁泗州之民。
这两件都是极为麻烦之事。
首先,迁泗州之民。
泗州下辖盱眙、天长两个属县,若将百姓全迁,那将是迁徙近十万人的工程量。
明初,朝廷为保障田地与人口均衡,也曾有过移民之举。
比如:山西潞州、泽州无田之民迁冀鲁豫各州。
当时朱元璋提出各种优厚的条件,比如三年不纳粮,经商不交税等,然百姓都是“安土重迁”,不愿离去,最后朱元璋直接调动十万兵卒强制迁民。
那时的规定是四口之家留一人,六口之家留两人,八口之家留三人,以此类推。
甚至将百姓用绳子绑起来,如流放般管理,才将他们送到了迁移之地。
而今迁移的数量可能比不上明初,但是要将每家每户都迁走,必然会遭到百姓的强烈抵制。
&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