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
蹬黄包车时将替人砂好的一些瓢羹插在胸前口袋,像戴的勋章。一边轻轻吹口哨,管乐般的哨声在车轮前扬起轻尘。
他做的瓢羹刀叉若有人收藏到现在会是文物。
“沙沙沙沙”,这只是吃饭前奏曲,在中学食堂吃饭时响起的乐声是“咣浪咣浪”。中学食堂很多都用圆柱形瓦罐蒸“罐罐饭”,一瓦罐二两或三两。
学校食堂并未采用报纸面向社会提倡的“双蒸法”,过程太多了厨工忙不过来。
但学生要用筷子把瓦罐饭拨弄干净几乎不可能,尤其是边沿的一圈硬饭粒,如果用双蒸法的饭就没有这样硬,学生只好直接用牙齿去啃,半张脸埋进去啃得错拉错拉响,连把牙齿法琅质啃缺的学生都有。
即使把饭粒拨干啃净了,瓦罐底部凹槽状的一圈还有些白的糊状物很伤脑筋,就算有猫科动物舔骨头用的带刺的舌头,人舌头也没有这样长。
而一旦有了金属瓢羹,这所有一切,罐边的一圈硬饭粒和罐底的饭浆浆全都不在话下!
由于全市中学生在统一规定的午饭和晚饭时间都在用金属瓢羹刮瓦罐,运行在城市上空的“咣浪咣浪”类似于古代钟楼的报时声,提醒着全市民众:吃饭了!吃饭了!
当时作为金属瓢羹的配套还有用楠竹削制同样砂得很精致的叉子。是的,吃西餐用的叉子,这就纯粹是一种插在胸前的装饰了。
中学生多有佩带,青年教师则几乎没有。
这可能因为它并无实用性,尤其不可用来刮瓦罐口那一圈坚硬颗粒(要刮断)和罐底的糊状物(刮不着),而只是纯粹显示出了饿相,所以教师不宜。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