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校园文化除与吃有关的手工制作的金属瓢羹和竹餐叉外,还有白鳝泥(观音土)制作的手枪、舰船。
手枪大都雕刻左轮,晾干后用细砂纸砂光生。
城市哪来的白鳝泥呀,乃因农村形势很快好转,农村屯集的白鳝泥在形势好转之后比狗屎不如,倒还成了城里学生的抢手货。
城里的副食品需用号票购买,按人头一年一人发一大张号票,看去有点像整版的邮票,从1印到100。
有所供应时才会公布:国庆节白糖二两几号票,茶叶一两几号票,粉丝一两几号票,黄花耳子半两几号票等。
偶尔还会有咸鱼干、虾米出现在榜上,令抄榜的人刚揉完眼睛又屏住了呼吸。
当然不是一年之内你这一大张能够撕(用)完,能撕多少不一定。
每到节日供应前居委会和单位的工会会把几号票买什么张贴出来,这类似于电影稀缺的年代看电影海报。
但看电影海报一般不会拿笔抄,这人人都拿着小本子在“刷刷刷”地记,太难记了,当然难记才好,说明多。
城里,凭票供应的短缺商品也会积压,这时就会在某些店敞开卖,柜台上的纸牌子上写着“卖完为止”。
百货公司偶尔推出零碎布料,清仓的毛巾手帕免收票,可拼起做内衣内裤,大毛巾可拼成毛巾被。
残次商品,比如纺织印染哪个环节出了问题的花布,内胎烤花外形哪方面有缺陷的搪瓷器皿,有时也会闪亮登上商店柜台。
&nb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