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工组全员各就各位。巨大的展厅一角被临时划定为美工组的“战区”,空气中弥漫着水粉颜料、桃胶和浆糊纸张的味道。
蒋梦言坐在自己的工位前,深吸一口气,将目光投向那块巨大的空白展板——那是即将承载开篇领袖画像的地方。
按照漆老师的设计,这是一幅**深入农村视察的光辉形象。漆思源提供的素材,是1958年**在河南农村视察时,摄影家宋海燕拍摄的一张经典照片:**身着白衬衣,头戴黄草帽,在谷子地里,正兴致勃勃地用手轻抚着沉甸甸的谷穗,脸上洋溢着欣慰的笑容。画面充满了领袖与人民心连心的温暖力量,是诠释“人民万岁”精神的绝佳瞬间。
漆老师提供了刊登在《人民画报》上的照片图片,鼓励蒋梦言在尊重原图基础上进行艺术创作,但着重强调了两点:形象必须准确、伟岸;设色务必遵循“红、光、亮”的时代审美原则——即色彩鲜明(红),形象光彩照人(光),画面明朗积极(亮)。
蒋梦言将素材照片钉在画板旁,凝神细看。人物的神态、动态、农田的背景、前景谷穗的细节,都堪称完美。他拿起铅笔,在稿纸上快速勾勒着构图。很快,他觉察到一个关键问题:照片原图中**的面部是朝向画面右侧的。而漆老师的整体展览设计,参观动线是从左向右。如果**的视线方向也是向右,那么当观众从左入口进入,视线会跟随**的目光投向展墙的尽头?这似乎不太符合引领观众逐步深入展厅的意图。
他思索片刻,有了决断:将**的朝向改为面向左侧。这样,当观众从左入口进入,首先映入眼帘的将是**那充满期许、望向展厅深处的目光,仿佛在亲自引领着观众去探索通江口县的农业成就。视觉上会更顺畅,更有引导力。
蒋梦言重新在稿纸上勾画了一个构图小样,拿着它去找正在木工坊和木工师傅沟通实物展台尺寸的漆思源老师。
“漆老师,关于开篇画像的构图,我有个想法。”蒋梦言将自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