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许多士族不仅在中央政府任职,维护着自己的政治权利,同时还在地方上经营着庞大的产业,具有政治和社会双重属性。他们既是中央官员,又是地方领袖。
这样的安排使得士族即便在中央失去地位,仍能回到地方继续称霸一方;就算在中央遭受重创,也能依靠地方势力重新崛起。
但是到了隋唐时期,朝廷开始掌握更大的权力,地方上的事务不再由各路诸侯说了算,所有官员的任免权都收回到中央手里,甚至就连地方诸郡的那些小官的任免权也都被中央拿走。
因此,士族们如果还想当官,就得经常往京城跑,多跟皇帝和大臣们混熟,才有可能捞到更多官位。而且从隋朝开始,朝廷搞了个科举制度,很多世族子弟都通过这个途径走上了仕途。
唐代的科举考试试卷是不糊名的,也就是说考官一眼就能看到考生的名字。如果你想在考试中脱颖而出,就得提前打响名气,让考官们记住你。这样一来,住在京城里就有了很多优势。
比如你在地方上再怎么出名,也得等消息传到考官耳朵里才行,但问题是这些考官可都是在中央工作的。
参加完科举考试后,你还得经过吏部或者兵部的审查,过关了才能当官。
就算没考上,你也可以找别人帮你推荐去干点低级别的官职。如果你一直待在地方上,这些好职位早就被别人抢走了。
因此,唐朝的那些大户人家纷纷派家里最出色的孩子长期住在京城,为的就是能找到官职。
这些世族子弟一代又一代地住在京城,时间久了,他们之间的亲情也就慢慢淡化了,而这些士族也渐渐离开了家乡,变成了纯粹的官僚,他们的地方色彩也消失殆尽。
&n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