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出,这匕想必来头不算小。坐定后,姆妈给上了茶离开。杨彦之见房门关实,脚步声远去,才开口说了那匕他初时并没在意,只是在被我拿起观摩后,他才多了分注意,后来突然醒悟,这应该就是史上最有名的那把,所谓图穷匕见,就是指它,徐夫人之匕。我是感到很奇怪的,这匕的形制并不符合那时候人们的审美,那时的兵器多是方方正正的对称形体,中间宽厚,渐至沿薄,两侧开锋,匕也是小号的剑的样子,即使那戈,刃尖部分也是这种小号剑的样子,只为了增加先敌进攻,给加装长柄同时又减轻重量方便操使。这种似剔骨尖刀类刀形象的匕首在历史上没怎么见过,也没听说过。我说出心中的疑问,那些问题杨彦之以前应该也曾想到过,所以他说的也很有条理。他先说那个时代,然后再说那个时代的兵器,再从制作兵器的人,又回到说兵器本身的事,说他也参考翻阅了很多的古籍,甚至还有一些民间传说,后来也早早有了怀疑,只见到这匕时有豁然开朗之感,另外在匕上也有点新发现,才感觉自己更有几分把握。今天又是兴奋的查了半天的典籍,就越发地认定,就是它了,徐夫人之匕。那个时代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时代,对兵器而言同样如此,各式各样的不符合那时审美的兵器在所多有,你比如说锥、斧、钺、勾、叉等等这些,出个这种形制的兵器也不奇怪,再说它也不是提供给军队用的制式兵器,它就是给私人铸就;还有那时的铸铁技术只掌握在极少数人的手中,那这些人又是以什么来维持生计的呢?只靠这零星的剑匕的也维持不了吧?承制军队的兵器,恐怕那是有门槛的,一个要你敢造,第二个要有人敢买、能买,所以日常肯定多是以农具、家用器制作修补为活计,他接触的人多是实际使用人,别人依据使用经验来要求你给他赶制物件,所以这可能就是这匕的出世背景,说不得它还就真是屠户所定之物也说不准。这自是笑谈,曾经有一些野史描述过徐夫人之匕的形状就是现在那样子,只正史里一直也未提过,还有在徐夫人生活的芦地,也就是现在东山省一带,那里一些地方,也有民间传说说到那匕的形状如此。这都不是最关键的,主要是那匕柄上外露的一点隐隐约约似是铭文一样的东西让他起了疑心,要知道,那时候各个诸侯国的文字并没有大一统,各地也都有自己的书写习惯,不过芦地的文化发展是当时各国之冠,它影响了后来大一统的帝国,所以在文字的发展上有些一脉相承想关系。那个似铭文的东西一多半被后面镶的手柄遮盖,只露出的部分的字体,到底是不是还真不好说,而且痕迹非常的浅,另外徐字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