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他手舞足蹈,为后世还于旧都、大胜而归而高兴,旋即又想起来如今大唐四处烽火狼烟,天子逃离长安,又渐渐低落下来。
\n
还于旧都,我们何时也能还于长安?
\n
不过仙迹说得是,匡扶社稷、济世之志不应当寄托于长安的君主,他也有很多还能做的事!李白望着手中紧握的笔,微微一笑。
\n
庐山……他不应就这样窝在庐山之中!
\n
【说完了李白,那再说说“天下第一词人”苏东坡写的庐山,那首一出便轰动一时的《题西林壁》,苏轼写:“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n
古人们会这样写庐山,是因庐山三面临江,山势又非常险峻雄伟,山清水秀、风景奇丽。它临江靠水,终年山上都是笼罩着缥缈的烟雾,人们总是很难看清庐山真正是长什么模样,但是苏轼会发出这样的感叹,更多的却是“以诗咏情”,连遭贬斥,又身陷囹圄险些丧命,即便乐天如东坡先生,也会在某一时刻,无法走出去,看不清前路,迷失在重重迷雾之中。】
\n
宋朝,惠州。
\n
苏轼剥荔枝的手都微微一顿,其他暂且不提,仙迹说什么,“天下第一词人!”他竟然被后人誉为天下第一词人吗?
\n
这怎么好意思!苏轼慢慢地、慢慢地咧开了嘴,这下再也合不回去了。
\n
宋末,李清照眉头微微一皱,嘀咕道:“苏子瞻之词,直如酌蠡水于大海,然皆句读不葺之诗尔。又往往不协音律,怎能武断评其为天下第一词人?后人实在夸得太过了!”
\n
林爷爷却越说越兴奋,虽然他是历史老师,但作为那个时代非常难得的师范大专生,他对这些诗歌倒背如流!
\n
【那我们是怎么写庐山的呢?】
\n
&nb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7页 / 共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