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谕把他们又拉回北大的办公室,在纸上画了起来:“比如在距离震中100km的地方,将地震仪的某个微小振幅定为基准。然后以实际振幅除以这个基准振幅,再用数学上的技巧,比如取对数,得到一个数字,就是较为准确的量化结果,即地震等级。”
这套模型,其实就是1935年时美国加州理工的里克特和古腾堡共同制定的里氏震级。
原理一点不复杂。
按照这套模型,基准的振幅为1微米,也就是10的-6次方米。
要是振幅达到1m,用1m除以1微米,就是10的6次方;取对数,就是6,即6级地震。
同理,要是振幅10m,就是7级地震;
振幅100m,就是8级地震。
但这个办法有局限性,超过7级就不太准了。但它还是流传最广的一个模型,即便后来有了很多替代模型,名字还是沿用下去了。
李谕穿越前,用得最广的是一个能量公式,确切讲是个经验公式(没有那么准确,毕竟人们对地震的很多东西研究得还不是很明白),但用得很广泛:
地震能量e=10^(4.8+1.5m)
其中m就是地震等级。
按照这个公式,两级地震之间的能量差距是32倍左右。
如果差距两级,比如6级地震和8级地震,能量相差就是1000倍左右。
而如果地震等级只差0.1,就是10^0.15倍,即1.4倍左右。
关东大地震最初测出来是7.9级,后来修正到8.1级。
&nbs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