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别看只差0.2,其实能量差距是2倍之多。
李四光双眼放光:“非常好的办法!如果加点数学计算,几乎都可以测出地球任一地方的地震等级。”
李谕说:“就是这样!”
竺可桢在一旁看得叹为观止:“李谕先生的科学思维再次让我无与伦比地欣赏。”
李谕笑道:“还得多亏你的一句话提醒了我。”
李谕和李四光说干就干,反正李谕有的是钱,什么项目想搞就搞,很快就建立好理论框架,紧接着测了几次关东大地震的余震,效果非常不错。
这样一来,数据也有了,论文立马写好!
借着关东大地震的新闻热度,这篇“双李”写就的论文首先发表在中国的《科学杂志》上,迅速被翻译成多国文字发表。
只不过从此以后,里氏震级要改名叫做“李氏震级”了。
好在对中国人来说读音一点没变化,无感转变。
日本人被震了上千年,都快被震疯了,对这篇论文尤其关注,要不是东京帝国大学也在地震中受到严重损毁,现在就想请李谕和李四光过去进行演讲。
李谕本人不缺名声,借着这篇论文,李四光也早早成了一名国际知名学者。
地震虽然无法预测,但还有很多可以研究的地方,比如就像上面说的,地震等级就是个学问;另外,还有一个关于地震破坏能力的重要指标,即烈度。
烈度这个词,学过土木的人肯定不陌生。其实建筑学上不讲震级,讲的是烈度,就是一场地震可能会对建筑物造成什么程度的破坏。
烈度蛮重要的,因为不见得小地震就造不成大灾害,关键看它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7页